電影《人工智能》(2001)劇照。
頻繁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可能會讓人越來越笨?這一懷疑也許并非沒有根據。近日,麻省理工學院和韋爾斯利學院的研究者們合作開展了一項新研究,題為“ChatGPT上的你的大腦:使用AI助手進行論文寫作時認知債務的積累”。該研究發(fā)現,使用AI的用戶在神經、語言和行為層面上的表現始終不佳。
這是一項為期數月的對照研究。54名被招募的用戶被分成三組,并被要求在不同條件下撰寫論文,一組使用大型語言模型(LLM,Large language model),一組使用谷歌(Google)搜索,還有一組只使用他們的大腦。每位用戶使用指定工具進行寫作,并通過腦電圖記錄他們的腦電活動。在后續(xù)環(huán)節(jié)中,這些用戶還被要求交換工具,交叉測試。最后,他們的論文將由人類和人工智能同時進行評判。
該研究的部分結論引發(fā)了諸多討論。其中一項發(fā)現是,在不使用人工智能等工具的情況下,大腦的創(chuàng)作效果更好,“創(chuàng)造性構思過程中的內部注意力和語義處理”在既不使用谷歌也不使用ChatGPT等大型語言模型工具的用戶中最高。最好的作品來自只使用大腦的那組,他們的文本在表達和詞匯方面最為獨特。
該研究還考察了用戶們具體如何看待他們的作品。其中,近90%的大型語言模型用戶對自己的作品沒有歸屬感,而使用谷歌搜索和純人腦寫作的用戶中只有10%的人反映了這一問題。盡管對自己作品的歸屬感難以量化,但問卷表明,使用大型語言模型的用戶在寫作過程中投入最少,他們獲得的對作品的所有權也相應最少。當被要求反思所用工具、所寫內容以及原因時,研究發(fā)現“只使用大腦的小組中的大多數參與者更關注并更關心他們所寫的是‘什么’以及‘為什么’……而其他小組則只關注‘如何寫’這個部分”。
這一結果并不出乎意料。研究成員對使用大型語言模型這組用戶的描述相對悲觀: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專注于重復使用工具的輸出,因此專注于復制和粘貼內容,而不是融入自己的原創(chuàng)想法并根據自己的觀點和經驗進行重新編輯。這至少說明,在一定程度上,勞動確實賦予了創(chuàng)作以尊嚴。
不同對照組對各自作品所有權的判斷。
隨著ChatGPT等大型語言模型的出現,人們日益將自己的思維和記憶過程轉移到這些工具上,但科學家們明確表示,這并非人工智能的先例,而是始于搜索引擎。該研究繼續(xù)探討了“谷歌效應”,并指出大型語言模型的廣泛使用只會加劇這個趨勢。“因為我們知道信息只需快速搜索即可獲得,所以我們沒有動力去記住任何具體的東西,而是牢牢記住如何以及在哪里找到它?!?/p>
該研究最引發(fā)公眾擔憂的一個結論是,使用ChatGPT等工具的負面影響可能不會完全消失。當頻繁使用這類工具的用戶被要求切換到純大腦寫作時,他們仍然背負著“認知債務”:該組用戶雖然受益于工具效率,但他們的記憶痕跡較弱、自我監(jiān)控能力下降,寫作內容呈現碎片化。這一結論指向了一個重要的教育議題,即人工智能工具雖然有助于提升學習表現,但可能會無意中阻礙深度認知處理、記憶力以及對書面材料的真正參與。如果用戶過度依賴人工智能工具,他們可能會獲得表面上的“流利”,但無法內化知識或產生對知識的歸屬感。
部分支持人工智能的人仍然看重“效率”的提升。但有趣的是,研究者發(fā)現,由于使用ChatGPT等工具寫作時理論上花費的時間更少,用戶反而更容易花更長時間投入其中,結果延長了原本完成這一任務所需的時間。這也從另一個維度提醒我們重思什么是“效率”,當用戶不再關心流程或最終產品,甚至記不清自己做了什么時,擺在面前的似乎是一個更殘酷的權衡。
參考鏈接:
1.Your Brain on ChatGPT: Accumulation of Cognitive Debt when Using an AI Assistant for Essay Writing Task
https://arxiv.org/abs/2506.08872
2.AI will make you a dumber writer, says science
https://lithub.com/ai-will-make-you-a-dumber-writer-says-science
編譯/申璐
編輯/羅東
校對/柳寶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