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這里夜市巴扎從早到晚上。”“一場當?shù)鼗槎Y不能被埋沒,所以舞姿不能提前彩排過?!?/p>


最近幾天,在新疆烏魯木齊的大街小巷,一首改編后的《青春舞曲》一遍遍響起。歌曲中既有人們熟知的旋律,也有年輕一代的情緒表達:當受夠了繁重的壓力,壓力壓得透不過氣,就來世外桃源。


6月28日至7月10日,小紅書城市文化IP“煙火生活季”在烏魯木齊舉行。這場以音樂為主題脈絡的活動,把麥克風和鏡頭對準了無數(shù)普通人的生活圖景。在五處街頭快閃舞臺,近萬名市民隨著《青春舞曲》舞動起來,演繹出這個西部城市的煙火新聲。


作為這首經(jīng)典民歌的改編者,新疆說唱歌手艾福杰尼也在活動期間來到了烏魯木齊,參加了7月10日舉辦的、以特色民族婚禮為呈現(xiàn)形式的大型沉浸式音樂會“最炫民族婚”。


7月10日,艾福杰尼在“最炫民族婚”現(xiàn)場。 主辦方供圖


在音樂會現(xiàn)場,艾福杰尼表示,通過這首歌,希望能向大家傳遞一個核心觀念:放下生活的重擔和包袱,來新疆,不要焦慮,不要內(nèi)耗,大家一起搞唱跳。


以下是新京報記者和艾福杰尼的對話:

“希望大家來到這里不只是游山玩水”


新京報:“煙火生活季”活動期間,烏魯木齊大街小巷都在播放這首《青春舞曲》。其實新疆有很多的經(jīng)典民歌,你為什么會選擇這首歌曲進行再創(chuàng)作?


艾福杰尼:為新疆創(chuàng)作歌曲的,核心觀點就是不焦慮、不內(nèi)耗、我們搞唱跳,我腦海中首先浮現(xiàn)的就是王洛賓老師的這首《青春舞曲》。


新京報:在歌詞、曲風的再創(chuàng)作方面,你有沒有自己的構思和考慮?


艾福杰尼:我想貼近大家現(xiàn)在的生活,以現(xiàn)在大家身邊發(fā)生的故事和普遍的心態(tài)為切入點,可能很多人有工作上的壓力和焦慮,我想吸引大家來到新疆,開心一點。王洛賓老師這首歌的傳承點就在于那時候的人對于音樂、舞蹈的看法和表達,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契合點。


新京報:《青春舞曲》再創(chuàng)作的靈感是什么?有沒有什么具體的故事或場景觸發(fā)了你的創(chuàng)作沖動呢?


艾福杰尼:靈感就是希望大家來新疆參與唱跳,就這么簡單,整個創(chuàng)作過程也是一氣呵成。因為這種場景在外地比較少,很多朋友可能不了解,我希望大家來這里不只是游山玩水,而是也能參與到唱跳中,心情放松,多體驗一點社交場合,體驗到不一樣的新疆。


新京報:這首歌里面有什么新疆或者烏魯木齊本地的元素嗎?


艾福杰尼:首先是當?shù)氐幕槎Y,然后就是“freestyle”(即興說唱、奏樂或舞蹈等),我們不論是參加婚禮也好,跳舞也好,都不需要彩排,玩的都是“free style”,所以才有了很多rapper(說唱歌手),這確實是本土特色。


新京報:這次“煙火生活季”活動中,你參加了一場“民族婚禮”,今年的《五哈》綜藝節(jié)目里,你也參加了一場新疆婚禮,這次再創(chuàng)作的《青春舞曲》當中,也提到了婚禮的內(nèi)容,為什么會在歌詞中提到當?shù)氐幕槎Y呢?


艾福杰尼:上次綜藝節(jié)目拍完以后,很多人對新疆婚禮才有一個初步的認識,才知道原來婚禮可以不用一直煽情,因為新疆婚禮就是唱跳,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很開心的狀態(tài)。我希望能讓大家感受一下這種不一樣的氛圍。


7月10日,艾福杰尼在“最炫民族婚”現(xiàn)場跳舞。 主辦方供圖


新京報:怎么把民歌和現(xiàn)代說唱融合起來呢?怎么平衡傳統(tǒng)和現(xiàn)代的元素?


艾福杰尼:不論是現(xiàn)代還是傳統(tǒng),核心的東西其實是一樣的:不要焦慮、內(nèi)耗,我們來搞唱跳,只是表達方式不同。


新京報:這首歌的創(chuàng)作有沒有什么新的突破?


艾福杰尼:除了這次,我之前也采樣過王洛賓老師的《半個月亮爬上來》,這種傳承就是一種突破,通過舊的(音樂)去學習和創(chuàng)新。老一輩的音樂藝術家把當年大家的心態(tài)、對土地的熱愛用歌曲表達出來,我們也要學習這一點。

“因為我在新疆長大,所以我才成為了說唱音樂人”


新京報:歌詞提到了烏魯木齊這座城市的松弛感、不焦慮等等,這是你所理解的新疆或者烏魯木齊的獨特氣質(zhì)嗎?


艾福杰尼:確實,我從小在新疆長大,我們都沒有什么煩惱,大家每天都很開心、陽光。這里日照充足,我也希望大家能來新疆多曬太陽,心情更好。


新京報:新疆的街頭文化,比如說唱、街舞好像一直都比較興盛,也走出去了非常多歌手和舞者,你覺得是什么原因呢?這里有什么獨特的創(chuàng)作土壤嗎?


艾福杰尼:我覺得和人們的性格和心態(tài)有關,大家都樂于參與其中,不會尷尬。比如喊你出來表演個節(jié)目,很多地方大家會羞澀,但在新疆不是這樣的,大家會搶著去表演、表現(xiàn)自己,不膽怯,什么新鮮事物我們都愿意嘗試。而且我從小也接觸唱跳,所以對節(jié)奏、旋律也很敏感,真的是因為我在新疆長大,所以我才成為了說唱音樂人。


新京報:新疆影響了說唱歌手,反過來,說唱歌手又怎樣影響了這片土地呢?


艾福杰尼:我們從說唱文化中學到的第一點就是要熱愛家鄉(xiāng),永遠要記得自己來自哪,要回饋家鄉(xiāng),這是說唱文化帶給我的,也是我在創(chuàng)作和學習過程中要完成的一點。我來自新疆,然后我被大家所熟知,我也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和音樂反哺給新疆,把音樂作為溝通橋梁,讓大家多去了解來自新疆的音樂人,讓大家了解新疆到底是什么樣的,藝術家們是怎么創(chuàng)作的。


新京報:大家對于新疆說唱歌手有什么刻板印象嗎?


艾福杰尼:可能是單兵作戰(zhàn)非常強,但是沒有整體的呈現(xiàn),但我覺得慢慢通過時間的沉淀,大家之后會有這樣一個舞臺和機會。


新京報:你之后會和不同民族的音樂人合作嗎?


艾福杰尼:目前還沒有這個計劃,但我愿意嘗試。其實現(xiàn)在說唱都開始回歸本土,大家都善于用方言去表達自己的家鄉(xiāng)和對家鄉(xiāng)的熱愛,我們之間的交流也會更有助于團結。


新京報:你之前的音樂中也有不少新疆元素,比如《葡萄架下的篝火》《庫爾勒》等,未來,你對于新疆音樂的創(chuàng)作有沒有什么計劃?


艾福杰尼:之前有計劃,想把新疆的節(jié)奏型和現(xiàn)在的說唱、流行音樂結合起來,我們不斷在做這樣的嘗試。其實新疆很多的鼓點、節(jié)奏是非常好的,特別適合唱跳,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,能讓大家知道新疆有自己的音樂節(jié)奏型和音樂模式,讓年輕人都玩起來。


新京報記者 彭沖

校對 李立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