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5日,青年科技人才資助項目“科學探索獎”2025年獲獎名單出爐,50位青年科學家將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。王志珍、高文、毛淑德、鄧力、顏寧、湯超、林忠欽、劉加平等多位科學大家“齊聚”獲獎名單公布現(xiàn)場,回復了包括新京報貝殼財經(jīng)在內的媒體提問,解讀“2025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是怎樣誕生的?!彼麄冞€對青年科學家表達了鼓勵和祝福,希望他們潛心研究、爭做表率、堅持原創(chuàng)、更具探索精神。



護航年輕科學家“追夢”: 6位“90后” 9位女性獲獎人

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鵬城實驗室主任、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、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主席高文介紹,今年的科學探索獎“新星”閃耀,年輕科學家成為本屆“科學探索獎”獲獎名單中最引人注目的“明星”。


具體來看,在今年的50位獲獎人中,有13位是年輕科學家(男性35周歲及以下,女性38周歲及以下),其中還包括6位“90后”。年輕科學家獲獎人數(shù)和去年的7位相比大幅增加。在信息電子領域,6位獲獎人中甚至有3位是年輕科學家,占據(jù)“半壁江山”。


對于為何女性科學家的年齡門檻高于男性,中國科學院院士、深圳醫(yī)學科學院創(chuàng)始院長、深圳灣實驗室主任、“科學探索獎”管理委員會委員顏寧表示,這并非“特殊照顧”,而是考慮到了女性生育角度的客觀的差異,把懷孕、哺乳等時間從女性科學家事業(yè)發(fā)展過程中扣除出去,所以年齡延長了3歲。


年輕科學家們嶄露頭角,與獎項今年設置的“新星名額”密不可分。2025年,“科學探索獎”在每個資助領域提供1個“新星名額”機會,在滿足寧缺毋濫的評審原則前提下,該名額用于獎勵年輕科學家。


“獎項設置的‘新星名額’有效吸引了年輕人。2025年‘科學探索獎’共有1238人申報,高于歷年平均,增量主要來自年輕科學家,今年申報獎項的年輕科學家共有261人,占比21%,和去年的11%相比幾乎翻倍?!备呶慕榻B說。


“1905年,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時26歲。今年正好是現(xiàn)代量子理論建立100周年,當時海森堡只有24歲,很多非常重大的科研成果就是來自年輕科學家的創(chuàng)新活力,但把不同年齡的科學家放在同一條標準線上比較,年輕科學家在積累上確實不占優(yōu)勢?!敝袊茖W院院士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、“科學探索獎”管理委員會主席潘建偉在今年獲獎名單最終批準后接受專訪表示,設置“新星名額”,正是為了讓更多年輕科學家能夠被發(fā)現(xiàn),被看到。“但盡管我們?yōu)槟贻p科學家專設了賽道,在評審中依然堅持了‘寧缺毋濫’的原則,獲獎的13位年輕科學家,都做出了非常好的工作。”


此外,今年“科學探索獎”的獲獎名單中,女性獲獎人共有9位(去年7位),獲獎人數(shù)創(chuàng)下“歷史新高”,占比18%,其中還包括3位年輕科學家。


在顏寧看來:“今年18%獲獎人是女性,是探索獎歷年來女性獲獎人最多的一次。也是給有志于從事科研工作的年輕女性一個很大的激勵:她可以,我也行,這條路前人走過了,沒那么難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?!?/p>


支持基礎研究原創(chuàng),“英雄不問出處”


“基礎研究原創(chuàng)是一切的源頭,基礎研究的原創(chuàng)新思想是我們最追求的?!蔽骱髮W副校長、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委員鄧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“‘科學探索獎’并不是一個成就獎,而是對候選人未來研究計劃的原創(chuàng)性、重要性和發(fā)展?jié)摿M行評價,這自始至終貫穿在整個評審過程當中?!?/p>

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東南大學首席教授、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委員劉加平對記者舉例稱,在評審過程中也確實發(fā)現(xiàn)了一些基礎學科的原創(chuàng),“比如同濟大學的一位獲獎人從事巖土方面的研究,在目前‘雙碳’戰(zhàn)略的實施背景下,他提出將二氧化碳通到地下深層的巖石當中就地進行碳化、固化反應,這一‘點碳成石’思路具有很大原創(chuàng)性,預期的成果具有顛覆性?!?/p>


“中國科技創(chuàng)新經(jīng)歷著從模仿、學習、跟蹤到并跑領跑的階段,只有‘從零到一’的突破,才能引領創(chuàng)新的發(fā)展。鼓勵原創(chuàng)是當下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,選出最原創(chuàng)的工作,支持最原創(chuàng)的人,‘科學探索獎’起到了一個良好的引領示范作用。”潘建偉表示,“期待新一屆獲獎人,發(fā)現(xiàn)新的科學問題,引領新的方向,為國家的科技發(fā)展作出更大的貢獻。”


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本次獲獎名單中來自頂級名校的獲獎者占比較高,有聲音曾呼吁,將資源更多分配給非名校的候選人。對此,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、新基石科學基金會監(jiān)督委員會主席王志珍表示,“科學探索獎的宗旨是希望選拔出最優(yōu)秀的年輕人,我們的選拔是以科學家為主,科學家的評判標準就是講科學、講學術,不考慮科學和學術以外的其他因素。所以我們選拔人才,是英雄不問出處,不講機構、地域,只看學術水平。宗旨是希望挑選出最能夠代表中國年輕一代科學家的學術高度?!?/p>


事實上,2025年,“科學探索獎”覆蓋面已經(jīng)進一步提升。50位獲獎人來自15個城市的33家機構(去年13個城市、28家機構),其中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、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、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、吉林大學、浙江工業(yè)大學、福建農(nóng)林大學、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(yī)院、浙江大學醫(yī)學院附屬邵逸夫醫(yī)院等8家科研院所、高校和醫(yī)院首次擁有了自己的獲獎人。


據(jù)了解,“科學探索獎”設立于2018年,由楊振寧、饒毅、潘建偉、高文、施一公、謝曉亮等14位知名科學家,與騰訊公司創(chuàng)始人馬化騰共同發(fā)起,由騰訊出資100億元設立的新基石科學基金會運營,是一項科學家主導人才遴選的公益獎項。


值得注意的是,對于騰訊公司與“科學探索獎”獲獎人以及其研究成果之間的關系,新基石科學基金會理事長王嫵蓉在回復記者提問時表示,“我們對獲獎人進行資助,讓其做好科研工作,是純粹的公益項目。獲獎人的科研成果、IP歸屬其自己和其所在的機構,我們沒有任何訴求,不求任何回報?!?/p>



新京報貝殼財經(jīng)記者 羅亦丹

編輯 岳彩周

校對 賈寧